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,别忘了点击右上方的“关注”按钮。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,希望它能为您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。
美国的“星球大战”计划一度让苏联如临大敌,直到苏联解体后才揭示出这不过是一场虚张声势的骗局。然而,当美国以这种“战略忽悠”方式面对中国时,却碰壁了。中国凭借着坚定的立场,毫不受动摇。美国如何通过战略误导摧毁苏联,而这些手段为何对中国不起作用呢?
1983年3月23日,美国总统里根通过电视向全美民众宣布,将实施一项前所未有的战略防御计划,使核武器成为过去式。电视屏幕另一侧的美国民众热烈响应,欢呼声此起彼伏,抛掷物品在空中飞舞。这个讲话给了他们巨大的希望,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将摆脱核战争的威胁,那颗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终于有可能变成一堆无用的废铁。这篇演说被称为“战略防御倡议”,而它后来被广泛称为“星球大战计划”。
展开剩余87%回到1980年代初,冷战的紧张局势进入新十年。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,苏联的军事力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。经过16年时间的积淀,苏联在全球舞台上几乎无人能敌。苏联的军队能在一周内轻松占领整个西欧,这使得西欧各国都在惧怕苏军的进攻,面对苏联的强势,他们的脆弱无比。即便是美国这个超级大国,也不得不在冷战中扮演防守角色,形成了“苏攻美守”的局面。
然而,随着1980年代的到来,冷战格局悄然发生了变化。在前二十几年里,美苏两国的军备竞赛主要集中在战略核武器上,尽管两国的核武器技术已非常成熟,进步空间变得有限,但他们依然继续推进新一代战略核武器的研发。美国研发了三叉戟Ⅱ型潜射导弹,而苏联也推出了SS-X-24机动导弹等武器。
然而,双方都意识到,仅仅依靠进攻性核武器,很难打破现有的战略均衡。于是,美苏开始更加关注反导技术的研发,并且进军太空战场。虽然苏联在太空领域起步较早,但技术差距却逐渐显现,美国计划借助其在技术和经济上的优势,先发制人,占领太空并控制核战略。
与此同时,1982年发生了一个标志性的事件,导致冷战局势发生微妙变化。1982年11月10日,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去世,标志着苏联最强势时期的终结。勃列日涅夫的去世让苏联政治陷入了软弱和迷茫,而美国则迅速抓住了这个机会,在仅仅四个月后推出了“星球大战计划”。
这一举措并非偶然,甚至可以说是美苏军备竞赛的必然结果。1984年4月,美国正式成立战略防御计划局,并成立了联合航天司令部,吸纳国内顶尖的科技人才。美国国防部在1985年为这一项目拨款14亿美元,1986年增加至36亿美元,并计划在1985至1990年期间投入260亿美元。
“星球大战计划”一经公布,立刻引发了国际间的强烈反响。苏联的情报机构——克格勃,被项目的资金和人员动向深深震动,认为这确实是美国的一项严肃计划。苏联立刻发表声明,强烈谴责美国这一计划的攻击性,并宣布将加大对太空武器的研发力度,试图与美国展开技术对抗。
然而,这场竞赛对苏联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经济负担。尽管苏联在军事上超越了美国,但在经济上,它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依然显著。苏联及其东欧盟友的经济条件并不允许它在这场烧钱大战中获胜,这使得苏联的经济在进一步紧缩中加速崩溃,最终导致了1991年苏联的解体。
1993年5月13日,苏联解体两年后,美国宣布星球大战计划彻底终结。随着冷战文件的逐渐解密,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档案揭示,这一计划其实是美国的一场彻头彻尾的战略误导,目的是将苏联拖入一场空洞的军备竞赛,耗尽苏联的资源。
美国在星球大战计划中投入了近千亿美元,虽然科研成果寥寥,但这一战略大获成功,最终摧毁了苏联。与此同时,美国的战略忽悠却在面对中国时失去了效果。苏联的解体给了美国一场重大的教训,而此后美国将战略的矛头转向了正在崛起的中国。
尽管星球大战计划已告一段落,但美国在1990年代的“国家导弹防御系统”,到特朗普时期的“新版星球大战计划”,都是美国如法炮制的战略误导,企图将中国拖入军备竞赛。然而,这些手段在中国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,因为中国人对于科技创新的求知欲远远超出了美国所能理解的范畴。
当星球大战计划首次公布时,中国国内的专家学者们就开始对该计划进行深入研究。彼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,国家急需资金和技术,科学家们认为,如果不紧跟科技发展趋势,可能会使得中国过去的科研成就化为泡影。因此,中国决定借鉴美国的“星球大战计划”,推出了自己的“863计划”,并积极投身于太空技术和高科技领域的研究。
中国的科学家们深入剖析美国提出的各种技术构想。以天基动能武器为例,这是美国声称可以部署在太空的高端武器,利用动能对目标进行打击,不依赖传统的化学武器。当时,几位中国科学家对美国公开的相关资料进行了详细研究,但随着研究的深入,他们的疑问也越来越多。
例如,美国宣称能通过电磁炮技术将钨弹以极高的速度加速,击中目标后造成巨大破坏。但中国的研究人员很快发现,理论与实际之间存在很大差距。在进一步的实验中,中国学者们得出了结论:钨弹的速度并非越快威力越大,超过某一临界值后,威力反而会下降。
此后,美国的“上帝之杖”项目也成了一个大笑话。这个项目宣称通过在卫星上部署钨棒,以极高速对地面目标进行打击。然而,中国的研究表明,钨棒的威力远远不如美国所宣称的那样强大,最终,美国军方曝出这一项目不过是为了骗取经费的一个幌子。
与此同时,中国在其他领域也不断打破了美国的战略幻想。美国曾吹嘘其F-22战斗机的性能,但中国很快通过研发歼-20战斗机迎头赶上。美国还曾以核潜艇钢材为傲,但中国在此领域的突破,让美国的技术自信瞬间坍塌。
随着中国不断突破美国的战略迷雾,外界对中国在科技领域的信心与日俱增。即使在2021年“南天门计划”发布时,西方媒体也迅速将其与美国的“星球大战计划”相提并论,但中国并未因此迷失方向。相反,正是因为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智慧,才能在全球舞台上稳步前行。
中国的成功,源于其对外部诱惑的免疫力和对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。不同于苏联的盲目跟随,中国选择的是自主发展、务实求真,目标始终是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与综合国力,而非单纯的军事对抗。
这一点,正是中华民族在经历了百年屈辱后,能够再次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所在。中国的成功之路,注定不会被外界的“战略忽悠”所左右,真正的强大,是从内而外的自信和实力。
—— 璟言历史原创,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。
发布于:天津市邯郸配资公司,线上配资炒股网站,中国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