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,威海海域一带的海水中被打捞出了数片金属碎片和锈蚀的子弹。相关部门接到消息后,立即展开调查,并迅速确认这些碎片的来源——它们正是来自上百年前的那艘历史悠久的巨舰。几年的筹备与努力之后,伴随着央视的镜头,曾经统领亚洲的“定远号”巨舰,终于在时隔125年后重新浮现水面。那段惨痛的历史,犹如重现,触动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心灵。
没有哪个王朝会甘愿坐以待毙,即便是当时已经腐朽的晚清。1860年,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惨遭失败,经过两年的恢复期后,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批准下,积极与列强接触,探寻购买新式武器的渠道。起初,北洋新军并未计划建立海军部队,但眼见近邻日本频繁对东南沿海进行骚扰,甚至在1874年派遣舰队入侵台湾,清朝开始正视海军建设的紧迫性。
展开剩余86%自1874年起,慈禧太后相继批准了四千万两白银的拨款,并指派大臣前往西方采购战舰,陆续买进了几艘铁甲舰。可是,这些舰艇多为西方淘汰的旧式战舰,不仅体积较小,火力较弱,连舰体装甲也未得到妥善保养,常被日本人戏称为“蚊子舰”。然而,西方列强并不愿意轻易地向清朝出售先进战舰,因为他们显然不希望中国的军事力量再次崛起。
困境中总有一线希望。1878年,清朝在德国的使馆得以成立。李鸿章曾亲自访问德国,与克虏伯公司达成了大规模的火炮和枪械订单,而此时的德国,已经在工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,军工产值也达到了新的高峰。对于德国而言,清朝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潜在市场,尤其在当时,德国并无在亚洲的殖民地,反而希望通过增强清朝的实力,迫使英国分散在远东的海军力量。
于是,1878年11月9日,德国伏尔铿造船厂邀请清廷公使李凤苞参观新型战舰的下水仪式。尽管厂主伏尔铿年事已高,但他依然坚持亲自迎接李凤苞,以示诚意。仪式上,李凤苞对德国工业的先进程度和舰船的威慑力深感震撼。他在笔记本上盛赞这家造船厂的产品,认为它们远超此前所见的任何战舰。在回报给清廷并获得肯定回复后,清朝与伏尔铿造船厂展开了迅速的谈判。
最终,“定远”和“镇远”两艘战舰的建造合同没有遭遇任何阻碍,反而得到了额外的优惠。工期进展顺利,付款到位后,伏尔铿造船厂以最快速度开始建造,最终在1884年完成了这两艘庞大的铁甲舰。每艘战舰长94.5米,宽18米,搭载两台水平式三汽缸往复式蒸汽机和8座圆式燃煤锅炉,航速可达15节,满载排水量为7670吨,而每艘舰的建造成本仅为141万两白银,比起一些排水量仅为4000吨的小型舰只,贵了不到五十万两。
“定远”和“镇远”这两艘舰的防护性能极为强大,每艘舰的装甲总重超过了1400吨,装甲最厚处达355毫米,水下装甲厚度也超过305毫米。它们配备了克虏伯制造的305毫米主炮四门,150毫米副炮两门,以及14门各式小口径速射炮和三个鱼雷发射管,堪称海上的钢铁巨兽。交付给清朝后,这两艘舰艇立即引起了日本的广泛关注。
1888年,在经过长达十年的练兵和军购后,以“定远”和“镇远”为核心的北洋海军,成功组建了一支庞大的舰队。该舰队拥有25艘主力舰、50艘辅助舰和30艘运输船,曾被美国评价为亚洲第一,世界第九,甚至被英国认定为达到了世界第六的水平。这支舰队就像是一道海上的长城,重新点燃了清朝的希望,也激发了华夏子民的信心,仿佛为这个逐渐衰落的帝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。
然而,命运的转折却令人痛心。尽管北洋海军曾一度强盛,但随着慈禧太后的奢靡生活,北洋海军的预算逐年削减,新的舰艇购买计划也被一一否决,连水军的增员计划都被彻底搁置。至1891年,慈禧太后决定终止所有对外采购的拨款,连新式陆军的预算也被削减,北洋水师的建设进程几乎停滞。
与此同时,日本的海军在大手笔采购和不断加强实力的推动下,迅速追赶上清朝的海军力量,到1894年,清朝的海军几乎被日本赶超。这一年,朝鲜爆发起义,日本趁机派遣舰队进驻朝鲜海域,意图侵占朝鲜,清朝为保护自己的藩属国,不得不与日本发生冲突,甲午战争的序幕也随之拉开。
战争爆发前夕,清廷高层普遍对战争缺乏信心,李鸿章甚至严令北洋水师不要随意出战,并断言“战必败,败必款”,完全对海战失去信心。陆军方面,长期的武备废弛使得威海卫的守军几乎没有战斗力,水师指挥官丁汝昌提议由水兵接管大沽口等要塞的防守,却被清廷误解为图谋权力的野心,遭到驳回。
在1894年4月到7月的僵持期内,清朝几乎没有做任何军事准备。即使在丰岛海战中,日本海军突袭了清军的“济远”和“广乙”两艘运兵船,导致871名水兵阵亡,暴露了清朝的弱点,但清廷仍抱着避战的心态,未做有效反应。
最终,黄海海战爆发,北洋水师的12艘主力舰在明知日本海军接近的情况下,仍然执行“保船避战”的命令,在大连湾几乎毫无防备地遭遇了日本舰队的突然袭击。定远号和镇远号被五艘敌舰包围,虽凭借强大的装甲顽强抵抗,但最终还是未能抗住敌人的猛烈炮火,致远、经远等五艘战舰受损沉没,数百名官兵伤亡,丁汝昌也在炮火中受伤昏迷。经过五个多小时的激战,北洋水师主力舰队虽然拼命抵抗,却最终只能退回旅顺港。
黄海海战的惨败,成为了中国海军历史上的一个巨大耻辱,而这个耻辱,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。这个历史遗留的伤痛,最终激励着后人在一个世纪后发掘出这段被尘封的历史。
2020年9月17日上午,国家启动了甲午海战残骸打捞工作。考古队从威海湾刘公岛出发,沿着东侧海岸寻找巨舰残骸的确切位置,经过数小时的挖掘与清理,终于在沉寂的海床上找到了定远舰的残骸。重达18.7吨的舰船残骸被成功捞出,然而,现场的气氛却无一丝喜悦,只有深深的悲伤。
这片残骸,属于曾经的北洋海军旗舰——定远舰。曾经,这艘舰船曾在舰长邓世昌的指挥下,与日军旗舰吉野号同归于尽的决心下,奋勇冲杀,最终未能如愿。后来的定远舰,在1915年为了防止落入敌手,被
发布于:天津市邯郸配资公司,线上配资炒股网站,中国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