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“阴道健康”,很多人会觉得难以启齿,但它其实和我们的口腔、肠道健康一样,是身体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。今天要聊的细菌性阴道病(BV),就是阴道菌群“闹脾气”的常见问题——据统计,它是育龄女性阴道分泌物异常的最主要原因,全球约23%-29%的育龄女性受其影响,甚至不少人可能“中招”了却毫无察觉。
01
什么是细菌性阴道病?
简单说,BV是阴道里的“菌群失衡”:原本占主导的“有益菌”(主要是能产乳酸的乳酸杆菌)变少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堆“杂菌”(比如阴道加德纳菌、普氏菌等厌氧菌)。
正常情况下,乳酸杆菌会产生乳酸,让阴道保持pH值在4.0-4.5的弱酸性环境,就像给阴道加了一层“保护罩”,抑制坏菌滋生。但当乳酸杆菌减少,“保护罩”失效,阴道pH值会升高到4.5以上,坏菌大量繁殖,还会产生有鱼腥味的挥发性胺类,于是问题就来了。
02
哪些人更容易“招惹”BV?
BV的发生和多种因素相关,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性行为:
有多个性伴侣、频繁更换性伴侣,或不使用避孕套,会增加风险;
女女性行为者中,BV患病率也较高,性伴侣有症状时更需注意。
此外,还有一些生活习惯可能“帮倒忙”:
频繁阴道冲洗:会破坏天然菌群平衡,让坏菌有机可乘;
吸烟:可能影响阴道黏膜健康,降低抵抗力;
肥胖(BMI≥30)、高脂饮食: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;
相反,多吃富含叶酸、维生素E、钙和高纤维的食物,可能对阴道菌群更友好。
03
身体会发出哪些“信号”?
约50%-70%的人感染BV后毫无症状,但有症状时往往很典型:
分泌物异常:白带增多,呈灰白色、稀薄且均匀,像“水状”或“牛奶状”,会轻轻黏在阴道壁上;
异味明显:分泌物有特殊的“鱼腥味”,尤其在性生活后或经期更突出(因为精液、经血会让阴道pH值进一步升高,胺类气味更浓)。
需要注意的是,BV通常不会引起瘙痒、灼热感或性交痛——如果有这些症状,可能是混合了念珠菌感染(霉菌)或滴虫感染,得让医生进一步检查。
04
别忽视!BV可能带来这些麻烦
BV看似是“小问题”,但放任不管可能引发连锁反应:
妇科/产科风险:可能增加早产、产后发热、子宫内膜炎、盆腔炎的风险,孕期感染还可能影响胎儿健康;
更易感染性病:阴道菌群失衡后,对HIV、疱疹、淋病、衣原体等性传播感染的抵抗力会下降,甚至可能让HPV更难清除,间接增加宫颈病变风险。
05
怀疑BV?别自己瞎猜,让医生来判断
BV的症状和其他阴道炎(如滴虫病)很像,必须通过检查确诊。常用的诊断方法有两种:
1.Amsel标准(门诊常用):
医生会检查4项指标,满足其中3项即可确诊:
分泌物是灰白色、稀薄且均匀的;
阴道pH值>4.5;
分泌物加10%氢氧化钾(KOH)会闻到鱼腥味(胺臭味试验阳性);
显微镜下看到“线索细胞”(被细菌密密麻麻覆盖的阴道上皮细胞,边缘模糊不清)。
2.实验室检查(更精准):
比如核酸扩增试验(NAAT),能快速检测出BV相关细菌,准确性更高,还能同时排查霉菌、滴虫等其他感染。
注意:别自己网购试纸检测!省略妇科检查可能漏诊其他问题(如宫颈炎、异物残留),也别靠“白带常规”或培养确诊——因为健康人也可能检出少量加德纳菌,单独培养没意义。
06
如何预防和应对?
保护菌群平衡:不做阴道冲洗,少用刺激性洗液,让阴道自己“调节”;
安全性行为:正确使用避孕套,减少性伴侣数量,降低交叉感染风险;
及时治疗:有症状或高危人群(如孕妇)需遵医嘱用药(常用甲硝唑、克林霉素等),别擅自停药,避免复发;
伴侣问题:目前不推荐常规给性伴侣用药,但如果反复感染,可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评估伴侣情况。
BV是一种常见的阴道菌群失调,就像“肠道闹肚子”一样,可防可治。如果发现分泌物异常或有异味,别害羞,及时去妇科检查——早发现、早处理,才能让阴道菌群重新“和谐相处”呀!
有任何健康问题可以扫码联系小助理↓
别忘了点
哦!
邯郸配资公司,线上配资炒股网站,中国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